稻盛和夫《活法》:内心的渴望,决定人生的高度
在稻盛和夫的《活法》中,有这样一句话:
“你能够实现的,只能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,如果内心没有渴望,即使能够实现的也实现不了。”
这句话像一面明镜,照出了许多人生活困顿的真相——不是机会太少,而是内心的渴望太弱。
01
渴望是人生的原动力
世间万事,皆始于心。
一个人能够实现的,永远都是那些在内心深处不断萌发、生长的渴望。
就像种子需要适宜的土壤才能发芽一样,任何成就都需要在内心深处扎根、生长。
没有渴望的心灵,就如同贫瘠的土地,即使撒下再好的种子,也难以开花结果。
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中,主人公安迪在狱中用了近20年时间,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通往自由的隧道。
是什么支撑着他日复一日的坚持?是对自由的强烈渴望。
二战后的日本,百业待兴,28岁的稻盛和夫在一片废墟中创立了京瓷公司。
内心强烈渴望,支撑着他一次次站起来,最终将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全球知名企业。
人生就像登山,有些人还没开始就放弃了,因为他们觉得山顶太远;
有些人半途而废,因为他们失去了继续向上的渴望;
而真正能够到达顶峰的,都是那些内心渴望从未熄灭的人。
成功不是偶然的,而是源于内心持续不断的渴望和行动。
这种渴望不是一时的冲动,而是发自内心的召唤,是点燃生命的火种,更是照亮人生的明灯。
02
没有渴望的人生会失去方向
德国诗人歌德在《浮士德》中写道:
“人所缺乏的不是力量,而是志向。”
没有渴望的人生,就像是失去了罗盘的船,在茫茫大海上随波逐流。
1959年,27岁的稻盛和夫遇到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挑战:公司接到了开发U型集热瓷管的任务,这是一种用于太阳能发电的关键部件。
当时的他只是一名普通技术员,同事们都认为这项技术难度太大,不愿意接手。
“正是内心对突破技术藩篱的强烈渴望,让我有勇气接下这个任务。”
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,经历了200多次失败。
最困难的时候,他几乎要放弃。
但每当这时,他就会问自己:
“如果连尝试的渴望都放弃了,人生还有什么意义?”
正是这种内心的渴望支撑着他,最终成功研发出了这种革命性的新产品,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巨大效益,也奠定了他日后创立京瓷公司的基础。
稻盛和夫在书中写道:
“我经常遇到很多年轻人,他们有才能,有机会,但却缺少内心的渴望。
他们像是被生活驯服的困兽,习惯了日复一日的循环,忘记了心中曾经的梦想。
这让我深感痛心。
因为没有渴望的人生,就等同于精神的死亡。”
真正的渴望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悸动,是让你夜不能寐的期待,是即使遭遇挫折也无法磨灭的热情。
它不是“应该要”,而是“想要”;不是“必须做”,而是“渴望做”。
当你真正渴望一件事时,整个宇宙仿佛都在帮你。
03
唤醒内心的渴望
如果一个人信心十足地朝着梦想前进,努力过着他所想象的生活,他必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。
稻盛和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为我们指明了唤醒内心渴望的三条路径:
-主动打破舒适圈
1955年,年轻的稻盛和夫在京都陶瓷公司工作时,面临一个重要选择:是继续从事已经熟练的一般陶瓷研究,还是投身于当时最具挑战性的精密陶瓷开发。
许多同事都选择了前者,因为那意味着稳定和安逸。
但稻盛和夫却选择了后者。
他在书中写道:“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。当你主动选择困难的道路时,内心的渴望就会被点燃。”
这个选择最终让他在陶瓷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,也奠定了他日后创业的基础。
-寻找生命的意义。
稻盛和夫在55岁时遭遇了人生的转折点。尽管事业已经很成功,但他感到内心空虚。
这促使他皈依佛门,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。
他发现,当一个人的目标超越了个人利益,指向为社会创造价值时,内心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而持久。
正如他在拯救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时所说:“我之所以在78岁高龄接下这个任务,是因为我渴望为日本的航空事业尽最后一份力。”
-保持纯粹之心。
在物欲横流的时代,稻盛和夫特别强调心灵纯净的重要性。
他每天清晨都会打坐、诵经,用禅修来净化心灵。
他说:
“只有保持纯粹的心,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。”
这种修行不仅帮助他在商业决策中保持清醒,更帮助他持续保持对事业和生活的热忱。
04
让渴望照亮人生
“人生最大的不幸,不是失败,而是内心渴望的消逝。当你不再渴望进步,不再渴望突破,不再渴望为他人创造价值,你的生命就会逐渐失去光彩。”
生命中最美好的风景,往往是在追寻渴望的路上遇见的。
那些我们能够实现的梦想,必定是那些让我们内心震颤的渴望。
在这个充满可能的世界里,愿我们都能找到内心真正的渴望,并为之全力以赴。
因为只有渴望,才能给我们实现梦想的勇气与力量。
没有比渴望更好的老师,也没有比追寻渴望更值得的人生。